一、苏东坡书法特点与赏析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的书法特点
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
妩媚天真。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余13岁时读初中,学校发了一本中学生字帖,帖后附有部分名家作品局部欣赏。其中即有数行苏轼的《赤壁赋》。在诸多名家作品中,独苏轼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如此与众不同,至今犹记其词中有“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的句子,其给我留下了妩媚天真、温良敦厚、肥扁朴拙的印象极深,而对附录中尚有谁人的作品,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
二、形容苏轼书法的诗句
1.苏轼关于论书法的诗句
苏轼关于论书法的诗句 1.苏东坡有关书法的诗词
苏东坡以诗词论书法这方面不多。
苏东坡用墨如糊。并要求“湛湛如小儿目睛”,“茶欲其自,墨欲其黑”;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苏轼论书法的诗句这句诗的直意就是说用过的笔堆成了小山并不可惜下句说要读够万卷书才能运笔如神婉转如意。
读孟郊诗二首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
诗従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
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
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纻。
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
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
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
玉函金钥天上来,紫衣敕使亲临启。
纷纶过眼未易识,磊落挂壁空云委。
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君不见长安永宁里,王家破垣谁复修。
元章作书日千纸,平生自苦谁与美。
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
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
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鲁公余乞米。
次韵宋肇惠澄心纸二首
诗老囊空一不留,百番曾作百金收。
(永叔以澄心百幅遗圣俞,圣俞有诗。)
知君也厌雕肝肾,分我江南数斛愁。
君家家学陋相如,宜与诸儒论石渠。
古纸无多更分我,自应给札奏新书。——此诗曰老纸好用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2.苏轼的诗歌与书法研究
一.苏轼其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
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
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
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
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是何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与苏轼少年时代就具备的两种个性有一定的关系。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用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原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苏轼一生,不阿新党,也不附旧炎。
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苏轼少年时代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他自幼喜欢《庄子》。《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苏轼的诗歌与书法研究
一.苏轼其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
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
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
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
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是何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与苏轼少年时代就具备的两种个性有一定的关系。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用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原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苏轼一生,不阿新党,也不附旧炎。
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苏轼少年时代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他自幼喜欢《庄子》。《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
4.关于苏轼的书法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参加科举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黄州寒食帖》应是所指的重要书法变化的标志,被成为“天下第三行书”,就是乌台诗案后贬在黄州时所作,供参考。
5.苏轼的诗书法
找到一首当代大家写的描写“苏轼”的唯美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英雄迟暮文/李者也大江东去入海终,巨浪淘尽风流踪。
苏轼暮年天涯贬,英雄晚景叹凄清。曾经激越远如云,当年豪迈去似风。
千古墨客终一叟,万代文豪今一翁。然则同为白发老,一样银丝两样生。
凡夫至死空万事,英雄迟暮万事空。空万事者事皆废,万事空者事曾兴。
但求不负才八斗,浓墨且书志满胸。诗词文赋开门户,书画音茗皆成宗。
盛年凡夫仅凡夫,迟暮英雄亦英雄。人生谁能料后事,后事料尽一无成。
壮岁勿荒凌云志,哪管迟暮沦蒿蓬。【注】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
建于1098年,明代更为现名,古代儋州最高学府。北宋文豪苏东坡晚年被贬至此地,当年意气风发的一代才子,老来晚景凄凉,远离亲人故友,几乎病死在当时的大荒之地。
后来自寻乐趣,建立书院,教化人民,使得海南从此文风兴盛。现雕塑有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
6.描写书法的诗句
1、《书》
唐代:李峤
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译文:池边鸟雀声稀环境静谧闲适,依着栏杆细细品评着书简上的文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洛河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2、《石苍舒醉墨堂》
宋代:苏轼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译文: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
3、《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宋代: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译文: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4、《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宋代:苏轼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译文: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5、《草书屏风》
唐代: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译文: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书法的踪迹。虽然有很多灰尘、颜色的沾染,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写的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7.跟书法有关的诗句
1、吾闻古书法
宋
苏轼
《和子由论书》
2、书法精明古学深
元
王冕
《挽吴孟思》
3、吾家读书法
宋
陆游
《晨起》
4、今无书法可柴桑
宋
陈杰
《和曾平山见贻蚤自温荣挹艳香韵》
5、二王书法恐非臣
宋
李石
《扇子诗》
6、书法严贬褒
宋
刘黻
《和此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7、太史藏书法
宋
宋庠
《赠司徒兼侍中宋宣献挽词四首》
8、苏公书法自颜行
宋
赵蕃
《观徐复州家书画七首》
9、古来书法独公知
宋
周必大
《送张端明赴召》
10、书法精明古学深
元
王冕
《挽吴孟思》
三、苏轼论书法的诗词
1.苏轼关于论书法的诗句
苏轼关于论书法的诗句 1.苏东坡有关书法的诗词
苏东坡以诗词论书法这方面不多。
苏东坡用墨如糊。并要求“湛湛如小儿目睛”,“茶欲其自,墨欲其黑”;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苏轼论书法的诗句这句诗的直意就是说用过的笔堆成了小山并不可惜下句说要读够万卷书才能运笔如神婉转如意。
读孟郊诗二首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
诗従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
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
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纻。
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
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
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
玉函金钥天上来,紫衣敕使亲临启。
纷纶过眼未易识,磊落挂壁空云委。
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君不见长安永宁里,王家破垣谁复修。
元章作书日千纸,平生自苦谁与美。
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
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
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鲁公余乞米。
次韵宋肇惠澄心纸二首
诗老囊空一不留,百番曾作百金收。
(永叔以澄心百幅遗圣俞,圣俞有诗。)
知君也厌雕肝肾,分我江南数斛愁。
君家家学陋相如,宜与诸儒论石渠。
古纸无多更分我,自应给札奏新书。——此诗曰老纸好用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2.苏轼的诗歌与书法研究
一.苏轼其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
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
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
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
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是何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与苏轼少年时代就具备的两种个性有一定的关系。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用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原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苏轼一生,不阿新党,也不附旧炎。
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苏轼少年时代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他自幼喜欢《庄子》。《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苏轼的诗歌与书法研究
一.苏轼其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
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
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
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
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是何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与苏轼少年时代就具备的两种个性有一定的关系。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用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原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苏轼一生,不阿新党,也不附旧炎。
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苏轼少年时代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他自幼喜欢《庄子》。《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
4.关于苏轼的书法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参加科举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黄州寒食帖》应是所指的重要书法变化的标志,被成为“天下第三行书”,就是乌台诗案后贬在黄州时所作,供参考。
5.苏轼的诗书法
找到一首当代大家写的描写“苏轼”的唯美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英雄迟暮文/李者也大江东去入海终,巨浪淘尽风流踪。
苏轼暮年天涯贬,英雄晚景叹凄清。曾经激越远如云,当年豪迈去似风。
千古墨客终一叟,万代文豪今一翁。然则同为白发老,一样银丝两样生。
凡夫至死空万事,英雄迟暮万事空。空万事者事皆废,万事空者事曾兴。
但求不负才八斗,浓墨且书志满胸。诗词文赋开门户,书画音茗皆成宗。
盛年凡夫仅凡夫,迟暮英雄亦英雄。人生谁能料后事,后事料尽一无成。
壮岁勿荒凌云志,哪管迟暮沦蒿蓬。【注】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
建于1098年,明代更为现名,古代儋州最高学府。北宋文豪苏东坡晚年被贬至此地,当年意气风发的一代才子,老来晚景凄凉,远离亲人故友,几乎病死在当时的大荒之地。
后来自寻乐趣,建立书院,教化人民,使得海南从此文风兴盛。现雕塑有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
6.描写书法的诗句
1、《书》
唐代:李峤
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译文:池边鸟雀声稀环境静谧闲适,依着栏杆细细品评着书简上的文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洛河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2、《石苍舒醉墨堂》
宋代:苏轼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译文: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
3、《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宋代: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译文: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4、《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宋代:苏轼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译文: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5、《草书屏风》
唐代: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译文: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书法的踪迹。虽然有很多灰尘、颜色的沾染,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写的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7.跟书法有关的诗句
1、吾闻古书法
宋
苏轼
《和子由论书》
2、书法精明古学深
元
王冕
《挽吴孟思》
3、吾家读书法
宋
陆游
《晨起》
4、今无书法可柴桑
宋
陈杰
《和曾平山见贻蚤自温荣挹艳香韵》
5、二王书法恐非臣
宋
李石
《扇子诗》
6、书法严贬褒
宋
刘黻
《和此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7、太史藏书法
宋
宋庠
《赠司徒兼侍中宋宣献挽词四首》
8、苏公书法自颜行
宋
赵蕃
《观徐复州家书画七首》
9、古来书法独公知
宋
周必大
《送张端明赴召》
10、书法精明古学深
元
王冕
《挽吴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