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有什么含义吗古诗词 古诗词中柳的内涵

htry5hjF7892024-05-05 02:00:06

一、古诗词中柳的内涵

1.在古诗词中“柳”的含义是什么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2.在古诗词中“柳”的含义

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柳和月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

千百年来,柳和月的意象特别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成了我国古代文人感情抒发的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新教材中,也收录了多首吟柳赏月的古诗词,根据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提出的“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认真搞好古诗词的教学,有必要带领学生一起去认真欣赏中学古诗词中的柳和月。

一、吟柳以柳赠别,“此时无声胜有声”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

“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陆太祝》中的“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写的就是以柳赠别之情。

北朝乐府民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写的也是以柳赠别之情。《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以杨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衬征夫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的哀愁,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以柳言愁,“秋风秋雨愁煞人”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他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愁景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词人在这里设想,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酒入愁肠,梦醒时分竟不知身在何处。词人在这里勾勒了一幅“清秋图”: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无限遐想:一舟临岸,但见习习晓风轻拂萧萧杨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风景之凄凉,客情之冷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清秋图之中。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读后令人倍感黯然神伤。以柔为美,“未成曲调先有情”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

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写的就是柳的这种内在特质之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因为柳“细、长、柔”的内在特质之美,恰与古代人们对女子的审美标准是统一的。尤其是宋代词人继承发扬了这一审美传统,涌现了大量阴柔之美的婉约词作。

二、赏月以月抒怀,“何人不起故园情”月亮,别称很多,诸如“银钩、玉盘、玉兔、蟾宫、桂宫”等。月光、月辉在古诗词中常常成为思念家乡、盼望团圆的标志。

看到月照大地,洒下清辉,人们常常生起故园情结。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短短四句,20个字,却把远离故地、思念故乡的情怀,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

是一首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著名思乡诗。李煜的词《虞美人》,也是一首以月抒怀的名篇。

开头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写的是眼前之景,望“秋月”而生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月缺月圆”,给词人带来的又是什么呢?只能是绵绵无尽的长恨而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又由感叹现实,转入写身边事情。在那皎洁的月光下,回想起自己早已破灭的国家,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实在承受不住啊!“月是故乡明”,囚居“小楼”的词人见皓月当空,自然会引起他对昔日“故国”月下种种故情的无限眷恋。

然而,“月明”无殊,但江山易主,一切都今非昔比了,一切都成为无可追挽的“往事”了。以月言情,“说尽心中无限事”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别愁》,其中有三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月言情,写的是词人西楼盼书的殷切之情。古时候,对分离两地的亲人或情人来说,书信就是沟通彼此消息和感情的桥梁,它可以穿越时空,给相互思念着的人们带来慰籍。

在这里,对于深深怀念着丈夫的词人来说,希望得到丈夫的书信,自然成为她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在词人望眼欲穿的时候,蓦地,出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就是说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无声无息地洒满了她的楼头,真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怎么不使词人倍加失望,倍加惆怅呢!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卷二中说:“言情之词,心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

在这里,词人以“云中谁寄锦书来”呼起后并不作回答,而径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样两句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语收束上片,不写愁而愁自见,不言情而情无限,达到了“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效果。以月写景,“秋月春风等闲度”李煜的词《相见欢》上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借一弯月亮写出了词人孑然一身,满腹忧愁的情景。

词人依栏仰望,一弯如钩的残月,让人遐想,让人回忆。残破的故国,残破的家,还有这颗残破的心,仿佛月知人心,人愁月也愁;仿佛月懂人情,今晚这象征团圆的月亮也不作美,使词人愁上加愁。

词人俯视楼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深院”并不解人间情仇,更不懂“寂寞”为何物,“清秋”一词,也让人联想起黄叶飘零,秋风萧瑟,更何况还有“寂寞”的“梧桐”,冷清的“深院”。

人间秋色,无处不在,岂能被一园锁住。所以,被锁者,非秋之景色,乃词人被囚者也。

这里。

3.古诗中柳的含义,并一一举例

柳——离情的象征。

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4."柳"的内涵

秦汉时期,经济技术还相当落后,交通、通讯等十分不便,行人游子浪迹天涯,常常以柳来寄托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或对故里的怀念。“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清寄攀折”。妻子以攀折杨柳来寄托对在外戍关的丈夫的苦苦思念。李白的“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张九龄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相思之情。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留恋和怀念。因为柳的生命力极强,以它赠别意味着亲人或朋友无论到何处都会安身立命、枝叶繁茂。同时,柳与留字谐音,有“挽留”的意思。所以,古人离别赠友、传达情感、寄托思念,柳就成为一种“中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含渐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寓意丰富,意味深长。

唐代,形成一种春天戴柳的风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这天,妇女和儿童喜欢在头上佩带柳条,寓意春留人间、青春永住。

5.关于柳的诗句及含义鉴赏

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

6.在古诗中柳有什么象征意义

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陆太祝》中的“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写的就是以柳赠别之情.北朝乐府民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写的也是以柳赠别之情.《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以杨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衬征夫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的哀愁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他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愁景写愁情的千古佳句.词人在这里设想,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酒入愁肠,梦醒时分竟不知身在何处.词人在这里勾勒了一幅“清秋图”: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无限遐想:一舟临岸,但见习习晓风轻拂萧萧杨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风景之凄凉,客情之冷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清秋图之中.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读后令人倍感黯然神伤.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写的就是柳的这种内在特质之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因为柳“细、长、柔”的内在特质之美,恰与古代人们对女子的审美标准是统一的.尤其是宋代词人继承发扬了这一审美传统,涌现了大量阴柔之美的婉约词作.

7.古诗中杨柳有什么特殊含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孔子一句“岁寒而不凋”的赞叹,使气节坚贞成了松柏意象的基本内涵,《采薇》作者一声咏叹,使离愁别恨成为杨柳意象的最基本意蕴。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借柳送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属于咏柳送别的代表作品。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聊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既然分别已成定局,那就尽情地攀折柳条吧。你看从前,往时是多么风光和畅怀,杨柳方盛,而再观此时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转瞬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伤怀耳。就连道路上的杨柳枝条婀娜,随风摆动,都像是依依不舍的样子。诗人将当时与友人的生离死别之情用杨柳这个景物含蓄委婉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杨柳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能体会人世间的别离之苦。柳者,留也。

“柳”做为“留”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那无边的柳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

从此,“杨柳”就成为一个语码,一个意象,成了古诗中表现别情的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

二、咏柳喻人: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韩翃《章台柳》

借问章台的柳啊,你那婀娜多姿的容貌和往日一样吗?纵然那细长柔嫩的枝条和往日一样随风飘垂,可能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样了吧。

唐宋两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杨柳意象急速膨胀,成为古诗中内涵最丰富的审美意象之一。自南朝诗歌始,杨柳意象又有了另一层涵意。“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心絮,吹向郎边去。”这里咏柳喻人,借柳树代表着恋爱中的女性,柳絮则是她的缠绵情意。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

二、有关文言文的诗和意思是什么意思

1.文言文是诗吗

古诗”和“文言文”的区别如下:

古诗隶属于文言文的范筹,文言文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说:诗、词、曲、赋,古诗是文言文的一种体裁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

什么是“文言文”呢:

“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2.文言文、诗、诗歌是怎么区分的

(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6)“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7)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8)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它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敬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

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

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被认为是由神灵所选中并赐予灵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诗学关于诗,就像美学关于美一样,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如果你问一位诗学家“什么是诗”,就像你问一位美学家“什么是美”一样,是难以得到你满意的回答的。诗之所以难于定义,大概因为“它是太属于精神世界,太缥缈了”,而且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当诗的广义与狭义搅在一起时,“什么是诗”就显得更为纷纭复杂了。海德格尔就不满于“把诗归入文学”,对“诗必在文学之中谋得其存在形式”不以为然。

这不免是偏颇之论。诗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当然应该属于文学,文学包括诗、散文和小说等,这难道还有疑问吗?不过,这里所谓的诗,只是狭义的诗。

还有一种广义的诗。广义的诗就不再属于文学,不再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了。

当我们把广义的诗与狭义的诗区分开来,就可以避免许多混乱,诗的定义就开始明晰了。【广义的诗】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通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方式。

作为艺术的通称,我们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诗:音乐是在。

3.有关文言文和古诗的语文题

认真阅此篇文言文,然后作答。

两小儿辩日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2,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出处打入车盖,及6日中则如盘盂7,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沧沧凉凉8,及其日中如探汤9,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0也。

两小儿笑曰:“孰11为汝12多知乎?”

——————————————————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2.辩斗:辩论,争论。3.以:以为。4.去:离。5.日中:正午。

6.及:到。7.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8.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9.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10.决:判断。 11.孰:谁。 12.汝:你

1、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2)、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3)、日初沧沧凉凉。

————————————————————————————————————

(4)、孔子不能决也。

————————————————————————————————————

(5)、孰为汝多知乎?

————————————————————————————————————

2、本文的意思(翻译)。

————————————————————————————————————————————————————————————————————————————————

————————————————————————————————————————

3、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

——————————————————————————————————————

4.古诗与文言文的区别

简单的区别就和现代的‘散文’和‘诗歌’的区别差

不多。

古诗讲究的是字深,句子顺,以最少的字说明最大的

意义(作者要表达的)无对话情景

文言文讲究的也是字深,但要浅于古诗,“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能大体上看明白,可有对话情景

大致就可以理解这些,太多的也不愿意看了。

5.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和古诗的翻译

&《童趣》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昂首]抬头。

昂,抬。[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果]果真。

[唳(lì)]鸟鸣。[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为(wèi)]被。

[方]正。[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驱]赶,驱逐。

(二)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三)成语[明察秋毫]明,视力。

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

后形容人洞察事理。[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三、整体把握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阅读探究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收获:时有物外之趣。2.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物外之趣.3.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7.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

关键:丰富的想像。8.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①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五、迁移运用1.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①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②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2.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3.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4.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

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论语〉六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

[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行]奉行。

[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希望。[勿(wù)]不要。

[施]加。(二)通假字、古今字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

6.文言文论诗翻译

问题何在?那么就是这个?清·褚人获《坚瓠集》东坡与小妹、黄山谷论诗。

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

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隹矣;未也。”

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隹矣,犹未也。”

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翻译对了就采纳我为最佳答案吧。

7.谁能给我出8篇古诗和文言文,要有意思

1王维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2李商隐——《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美人这个词,含义比现代汉语宽泛。它既指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色美丽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诗中,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但是男是女,就无从坐实了。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这是无须深究的。总之,是在春风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晏几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三、20篇古诗词赏析

赠汪伦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绝】类别:【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乐府】类别:【羁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绝】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客中行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绝】类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又题《客中作》

[注释](1)兰陵:地名。(2)但使:只要。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五绝】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春望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五律】类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八阵图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五绝】类别:【怀古】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月夜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五律】类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漉州:今陕西省富县。

【简析】:

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江南逢李龟年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绝】类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登高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律】类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大林寺桃花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山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忆江南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词】类别:【】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1]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2]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暮江吟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羁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花非花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词】类别:【】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①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②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

③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岁暮道情二首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

壮日苦曾惊岁月,长年都不惜光阴。

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

半旧青衫半白头,雪风吹面上江楼。

禅功自见无人觉,合是愁时亦不愁。

【注释】

为学空门①平等法②�先齐③老少死生心

①空门:指佛门。②平等法:平等,佛教名词,意谓无差别。法,佛教名词,意谓道理。③齐:辨明、明白之意。亦可作别解。此处似一字数意。

原诗是一首七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这两句是说,你要知道佛门平等的道理,就要明白老死少生也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诗人虔心研究佛门之法,以作精神寄托,隐含其内心的酸痛。

村夜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春晓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绝】类别:【记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

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

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宿建德江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绝】类别:【羁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

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

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

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过故人庄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律】类别:【田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注解】: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韵译】: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

“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

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律】类别:【】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

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

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

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与诸子登岘山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律】类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又题"与诸子登岘首"

【注解】:

1、代谢:交替,轮换。

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3、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韵译】: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

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

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

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

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评析】:

��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

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

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

��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

懂,感情真挚动人。

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古】类别:【】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注释】

【简析】:

这首诗充满怀念故人的情绪,写出闲适自得的情趣,表达出无知音的感慨。文字行如流水,层递自然,极富韵味。

①:诗题一无“夏日”。

②夕:一作“夜”。

【注解】:

1、山光:山上的日光。

2、池月:即池边月色。

3、轩:窗。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

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

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

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

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评析】: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

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

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今日更新
热门排行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