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上互相毁灭的人,会毁灭两个人的恋爱关系吗

htry5hjF71022024-05-05 02:30:06

一、谁才是情感上最大的敌人

感情上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因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直接导致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不论你是迫于压力还是无奈,不论是因为受诱惑还是受伤害,起决定作用的都是你自己。

如果你的心态足够阳光,即使行走在漆黑的夜晚,也能为自己点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如果你太过悲观,哪怕晴空万里,也会被你想象成乌云密布,遮住双眼。在情感上也是如此。

二、***情感需求***太过度***会毁灭两个人的恋爱关系吗

一个来访者情绪非常激动的找到我,她说:“以前我说想我男友,他会特别暖的说我也想你,现在说想他,我觉得就是话题的终结,他总说他有他的事情做,我也没有总是打扰他,只是想让他心里也在想我,忙完第一时间过来找我而已,也不是24小时都找他。

可能一天几句话,我就会特别开心,可是他却说:你总是问这种问题,太闲了吧。或者说:你的话题没有养分,总是恋爱至上的恋爱脑,而两个人在一起应该不仅是恋人还可以是良师益友。”

在疫情期间,很多情侣都出现了类似的相处问题,过度依赖自己的伴侣,像婴儿一样,去让对方证明爱自己,索取情绪价值。

有自己的事情也不想干,只想聊天粘着对方,虽然聊天内容很无聊,还是希望对方能够重视。

在恋爱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认可和支持,特别是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比如累了、学习工作压力大、家庭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比平常更多情感安慰。不过过度的需要可能意味着灾难。

因为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自己的状态肯定会影响伴侣的状态,一个人有着过度的情感需求,那么对方会耗费非常大的心力来安抚你,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总是被感情影响自己的生活,除了感情生活中好像没有其他关心的事情,即使把自己的生活排满,和朋友一起,心里都会空空的。

一想到得不到的积极回应就特别失落,每次恋爱模式都是类似的,每次都会被当成负担被甩掉。那么我们就要引起注意:这个就是感情需求的问题。

以下情况判断是否有了过度的情感需求:

1、否认另一半的状态和感受,过度的强调自己的需求,对方没有反馈就不开心。或者不断提醒他们自己需要安全感。

2、如果伴侣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会让其他人来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白和时间空虚。

3、担心伴侣不爱了,寻找伴侣不爱自己的细微证据。

4、独处特别困难,焦虑不安。

5、企图通过下达任务或者谈话的方式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不管对方是否知道怎么做,是否愿意做。

如果中了三条以上,就已经有了极高的需求感。这样必然会让伴侣在情感上筋疲力尽,疲惫不堪。

你可能会这样去完成情感需求的绑架:

第一、提出要求,将自己的要求表达的很善解人意,看似合理简单,但是并没有考虑对方是否想做,用善解人意的方式来让对方有负罪感和愧疚感。

第二、从来不接受对方的解释,再次抵抗。

第三、开始施压,威胁他要对你好,理由看上去还是很和善,实则没有综合考虑对方的感受或者实际情况。

第四、期待自己的要求形成固定的相处模式。

你是否一直这样去做呢?

想要得到爱,得到关心,得到幸福和满足,但是却发现对方越来越远,这就是我们的高情感需求导致的,如果不改变,相处就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就是你追着他希望他对你好,但是他在逃跑,越逃越远。

那么我们如何改变自己的高需求,让情感走向正轨呢?

1、提升自我认知

很多问题的判断太过于主观意识。自我判断与他人的关系是否出现了问题,并且不断去验证,这样只会产生消极导向,最终导致越来越不信任,直到关系破裂。

2、学会接纳

阳光的背面一定有阴影。我们要知道伴侣同样也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不能在这个阶段要求对方必须以我们为中心,做感情的附属品。

3、学会与自己独处

两个人在一起最好的状态是我自己能够将自己照顾。如果有了伴侣,两个人应该将生活和彼此变的更好。

与自己独处是智慧,独处可以说是修复自己世界,是沉淀也是自省。

真正理想的关系不应该是减少痛苦,而是我增加快乐,促进成长的。

《囧妈》这部电影有这样一段台词: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

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就像我对你一样。

这六天的旅行让我明白。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三、两个情绪化的人在一起会怎样

你知道一个情绪不受控制的人,会做出什么可怕的事吗?

和情绪化的人在一起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往往不是积极健康的情绪。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

某公司职员被老板骂了一顿;

这位很生气,就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

妻子莫名其妙地被丈夫数落,正好儿子回家晚了,于是就打了儿子一记耳光;

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就狠狠地踢了它一脚。

猫受到惊吓一下子从窗户上窜了出去。

猫窜到街上刚好有一辆大卡车过来,司机赶紧避让,结果撞到了旁边一个骑着三轮车的老人。

老人摔倒的同时,车子撞翻飞到了隔壁卖水果的小摊位上,摊位上的“樱桃”全被压碎了。

这件故事未必是真实的,但“踢猫效应”却是社会的一种常态连锁反应,多数人因为心情不好而无力处理当下事情的时候,便会采取发泄的方式。

幸福感和情绪化是逆向而行的两种感觉,过度情绪化的人会让幸福感瞬间灰飞烟灭。

本来可以分享的落英缤纷,却成了残花败柳的景象;

本来可以是硕果累累,却成了落叶飘零。

和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在一起,就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他们往往喜怒无常,情绪来了挡都挡不住,这样的人只会让身边的人遭殃。

怒无常,或者比较自我中心。

完全不考虑关系或者他人的感受,随意自己的情绪状态。

这或许是因为脆弱,无睱他顾,自我中心,自我保护;或许是因为强势,不考虑他人。

喜欢无常,是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喜怒无常的人,这个喜怒无常的状态,是不具备爱的能力,或者爱的意愿不强。

喜怒无常的人,往往陷在自己的漩涡中,而深受漩涡的煎熬。

自己不能自在,往往也无法关注关系,建立关系连结。

对于喜怒无常的人,很难跟她建立稳定深刻的关系。

更别说有滋养性的关系。

与她建立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另一方会要么孤独,要么迷茫、不安。

与喜怒无常的人纠缠,自己也容易心理受损。

和自己相处,面对的是自己,冲突和挣扎都是一个人,我们不必为他人头疼。

但人活着,避免不了日常与人交集。

你的伴侣,父母,子女,这些关系,大多人至少占一样。

假若和这些人沟通不畅,冲突不断,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幸福起来。

悲哀的是,这是生活中常发生的事。

这实在是一件头疼的事。

一位朋友说自己的伴侣对别人都好,但是对他,犹如冰火中跳舞,一时特别好,一时特别糟。

只要没按照她的意思去做,立刻火冒三丈,冷嘲热讽。

心理学家曾这样描述与情绪化的人相处时你会受到的折磨:

“他们不会伤你的性命,却常常令你寝食难安。”

即使你脾气再好再容忍他,耐心、谅解、同情心消磨殆尽,情感被过度剥削压榨,已经再也没有能力去同情别人、爱别人了。

在人际关系中其实有两种力量:

一种是我安全、我信任,所以我平和、我接受;

另一种是我没安全感,不自信,所以我防御。

这也就有效地解释了心理咨询中的“90/10”原则。

意思是说,你今天跟对方吵架,觉得是这件事引爆了你的情绪,但是实际上,90%的负面情绪是以前的事情引发的,而不是现在的10%。

当一个女人用侵略、攻击的行为来表达她的愤怒的时候,其实是极度缺乏爱的表现。

内心越弱的人,越容易情绪化

内心有伤的人,创伤就像藏在肉里的一根根刺,时不时会扎你一下,痛却无可奈何。

自身越弱的人,越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优越情结。

什么是优越情结,就是为了掩饰自卑感,可以让自己看起来很强大很卓越很能干。

具有优越情结的人,往往没有把精力用在该用的地方,而是用在了错的地方,换言之不是努力成为卓越能干强大的人,而是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大。

而多数人,会把这份优越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对比。

比起更陌生的人来,对于那些我们最亲密也是最接近的人,我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优越感其实是一种错觉

对于自卑感的错误心理补偿,会让个体产生优越感。优越感本质上是一种错觉,它让个体单方面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要优于其他人。

对优越感需求强烈的人,会把自己并不具备,或者并不完全具备的能力,当作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的能力。

这种人会有明显的自恋行为,自恋是一种程度较浅的优越感表现。

同时,他们还会把大家都具备的品质,比如善良、同情、团结等品质,当作自己独一无二的品质。

因为他们内心实在没什么优秀品质,只能把大家共有的品质,当作自己私有的品质。

伴侣的爱,给了我们无偿许可:

我们无端承受了委屈和压力,气到爆炸,面对不熟悉的陌生人,仍然装作宽容大度的样子;

却转过身来,对最包容你的伴侣撒气,仿佛自己遭受的一切是他们一手造的。

就像一个孩子,作、任性、无理取闹,只为讨得对方无限制的容忍和退让。

人为什么会有痛苦?

因为人和人之间总是在互相为难、彼此怨怼,一张口就充满戾气。

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时时处处为难别人的人,并不会显示出你的强大。

相反,只会把你的无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的人吧,也就是耗子动刀窝里横。

我们所谓“应该”的不是极端的要求,“应该”的是检测自我需求的恰当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蛮横。

让自己心理软化下来,变得更加富有弹性与变通,思考世界更有境界,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真正变得美好,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才能更为通达,具有长久的联结性。

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活得不累、活得不纠结的人,为自己卸下心理枷

今日更新
热门排行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精选文章